中医外科学
一、历史沿革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主要分布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等三家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学方向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学科,其发展立足于临床和社会需要,通过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和手段,对外科疾病的认识日益清晰和统一。随着中医外科学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三级学科的分化,到目前为止,中医外科三级学科的体系已初步形成。本学科点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亦注重专科的发展,近十年来经过不断地建设,本学科专业点在男性病、皮肤病、肛肠病、乳腺疾病等三级学科的发展上已处于省内甚至国内同学科领域的领先或先进行列。近几年来,本学科点在秦国政教授、叶建州主任医师、孙虹教授、朱智生教授、宫毅主任医师、张春和主任医师、杨恩品教授、欧阳晓勇主任医师等一批专家的指导下,在中医外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在男性病、皮肤病、肛肠疾病、乳腺疾病等方面成绩卓著,研制了一批临床中行之有效的方药,如柴丹振阳颗粒、前列通窍胶囊、紫癜消胶囊、润肤止痒洗剂、消银胶囊、通便胶囊等。同时,通过现代实验研究,论证了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为中医药的研制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省内甚至国内同学科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学科点还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本学科点的优势,对中医外科常见病、难治病开展了深入的临床研究,如: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阳痿、不育、男性更年期综合征、银屑病、脱发、痔疮、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等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许多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上处于省内同学科领域的先进水平。目前中医外科学的发展现状表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深入探讨对疾病疗效确凿的治疗机理,是中医外科学发掘、整理、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确立以攻克外科难治病症为突破点和研究方向,并作为中医外科学的主要课题。本学科点在中医外科各个领域,均已确立了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有的研究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随着本学科的全面迅速发展,必将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做出较大的贡献。
2004年中医外科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是云南中医药大学校级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1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1人。
二、学术队伍情况
目前本学科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有30余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名,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技之星2名,云南省名中医2名,云岭名医1人,云岭学者1名,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2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3名,云南省教学名师1名,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奖1名。
三、科研及成果情况
本学科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个、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云南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分基地1个、云南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3个、云南省中医名科1个、云南省中西医结合男科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中医皮肤病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5年来,本学科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第九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项、第十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项、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近5年来,本学科共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共有300余篇论文被CSCD收录。
近5年来,本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19项,其中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金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5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项、云南省教育厅课题5项、云南省卫生科技计划项目7项,科研总经费近1000万元。
四、培养研究生情况
近5年来,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方向共授予硕士学位100余名。目前在校攻读中医外科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共有70余名。
五、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目前本学科主要形成了以下4个研究方向:
1.男性病的防治研究:主要开展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症、男性性功能障碍、膀胱过度活动症、前列腺癌、早泄、男性更年期综合症等男科常见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皮肤病的防治研究:主要开展银屑病、湿疹、荨麻疹、寻常痤疮、带状疱疹、红斑狼疮、毛发疾病、生殖器疱疹等常见皮肤性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肛肠病的防治研究:主要开展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炎症性肠病、肛管直肠癌等常见肛肠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乳腺疾病的防治研究:主要开展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瘤、乳腺癌术后调治等常见乳腺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六、学科优势特色
本学科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前沿的需求,开展了临床与基础相互交叉的系列研究,形成了以下学科优势特色:
1.开展中西医结合从疮疡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方向是一个有关治法的研究,在其立意和设计上具有先进性。以全国知名男科专家秦国政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多年临床经验为基础,证实中西医结合从疮疡论治该病的治疗思路明显优于从湿热论治和从瘀血论治,为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了新思路。
2.在国内率先开展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与精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该研究方向通过研究慢性前列腺炎不同中医证型与精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探索慢性前列腺炎和与其有关的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质量降低的相关性规律,从而在理论上深化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在临床上为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的精子质量降低的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拓宽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思路。通过揭示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的精子质量降低的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流行病学规律,发现以往治疗男性不育一味以补肾填精为主导思想的与现实情况有所不符的治疗局面,进而为今后更好地研究开发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的精子质量低下所致男性不育症的中药新药提供可靠的中医证候学依据;为发展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中成药工业,提供可靠的、最新的信息。
3.开展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研究:该研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进行大样本的诊疗研究,以探讨该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从而制定出特色优势明显的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规范,以此来指导临床实践,缩短病程,减少毒副作用,并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以便于研制开发组方合理、安全有效、质量可靠的药物与剂型,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研究发现中医辩证治疗所用方药的组成成分相互配合,共奏清热解毒利尿,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通过采用中药外治,使药物直达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加强药效的发挥,改善恢复前列腺原有的良好周围环境,同时促使炎性分泌物经腺管外排,加速炎症的吸收,肿胀结节的消散,疗效更显著。
4.在国内率先开展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前列腺疾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该研究方向着眼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与前列腺疾病的相关性,从客观与量化指标分析其与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有助前列腺增生症与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的量化与客观化,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疾病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男性前列腺疾病提供一条新途径,丰富前列腺疾病中医微观辨证的内容,为中医证型的量化和客观化提供相应证据,为今后研究开发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5.开展云南地区阳痿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该研究方向采用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中的大样本病例对照方法对云南地区阳痿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调研及探讨,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揭示阳痿患者的常见易患因素,纠正目前对阳痿致病因素的一些片面认识,为预防该病提供依据,同时为下一步研制治疗该病的新药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6.在国内率先开展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学规律研究:该研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中的横断面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揭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肾虚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在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中起到了促进作用。病位主要在肝肾,临床可涉及心、脾等脏腑,病机以肾虚为本,虚实夹杂,肾虚中尤以阴虚为多见。阴虚肝郁、心肾不交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肾阴虚、肝气郁结、心肾不交三型为其主要临床证型。
7.开展前列冲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该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证明前列冲剂可使前列腺增生症所致的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得到改善,并从尿动力学角度探明该药所起疗效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试验研究证明该药可增高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的张力,增大膀胱逼尿肌肌条的收缩波平均振幅;经对实验性前列腺增生大鼠的研究,说明该冲剂对血清睾酮、T/E2比值有调节作用。并完成了前列冲剂的急性毒性试验及长期毒性试验。
8.开展男性不育症中医发病学证候学规律研究:该研究将从发病学、证候学、体质学等三大要素入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中的横断面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揭示男性不育症的发病学与证候学规律。
9.开展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该研究系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之上,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传统中药功效与现代中药药理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及思路,提出血瘀是贯穿银屑病始终的主要病机,寻常型以辨病辨证相结合;红皮病型则西治为主、中调为辅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一些现代医药治疗效果不显著并有毒副反应的皮肤病,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并擅于寻求中医药的切入点,找到中西医的结合点,研发了院内制剂消银胶囊。
10.开展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该研究以科研为先导,以提高带状疱疹临床疗效为中心,并围绕带状疱疹的治疗技术和方案,开展了中医药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以致提高专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增强了专科核心竞争力。已研制了有云南特色的八角定痛冲剂、院内龙胆合剂、院内消炎止痛散等专科系列药物;并开展了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工作。
11.开展湿疹的临床研究:进行湿疹中医证候学研究:探讨湿疹发病规律、证候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为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的完善做一些基础工作,为湿疹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进行慢性湿疹相关指标变化与湿证、瘀证研究: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探求更加接近于临床的最优化的规范化证候模式。规范化证候模式比较客观,有可重复性,可从根本上增强中医证候的稳定性,符合疾病中西医双重诊断的要求。并进行院内制剂凉血解毒丸治疗湿疹的新药开发研究。
12.开展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探讨中医药在促进色素沉着消退、控制白癜风病情发展、自体表皮移植后促进其成活等方面的作用,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探讨中医药治疗作用的机理。比如开展有效中药在改善局部血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提高免疫机能等方面的实验,从微观层次验证药物疗效、阐述作用机理。
13.开展外治法治疗肛肠疾病研究:主要有专科中药(银芷熏洗剂:由银花20克、白芷20克、生大黄6克、荆芥20克、艾叶15克、细辛10克、花椒15克等组成)熏洗缓解术后肛门肿胀、疼痛、出血的临床研究;专科中药(酒大黄6克、丹皮20克、薏苡仁20克、桃仁20克、紫草20克、黄柏15克)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耳穴(大肠、腹、肝、脾、肾、三焦)贴籽缓解术后腹胀、便秘、小便不畅的临床研究;四黄膏外敷痔疮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蟾酥皂角蜜注肛治疗术后便秘疼痛的临床研究;黄金万红膏清热解毒,凉血润肤,促进肉芽生长创伤修复的临床研究;电针(支沟、大横、气海、足三里、内关)配合穴位(中脘、左天枢)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