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设置

中医内科学

发布日期:2021-05-13 15:51:02点击量:

  一、学科概况

  中医内科学于200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被确定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目前拥有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1个(风湿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中医痹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老年病学);重点中医专科3个(风湿病科、肿瘤科、老年病科);中西医结合急诊和传染病临床基地各1个;中医特色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3个(风湿病、老年病、肾病);学术流派工作室1个(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7个(吴生元、孟如、赵淳、陈乔林、罗铨、龙祖宏、李斯文名医工作室)。有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9个;中医名科4个;云南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分基地3个(痹病、肾病、肿瘤);云南省卫生系统内设研究所1个(风湿病),云南省卫生系统内设研究中心3个(肾病、急症、老年病);云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中医防治风湿病)。承担的课程《中医内科学》为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本学科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长期从事内科常见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学科已形成中医风湿病、肾病、肿瘤病、急症和老年病等11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部分研究方向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学科师资梯队合理,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彭江云、汤小虎、李兆福、郭利华、温伟波)、硕士生导师51人,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拥有云岭名医1人,云南省名中医21人、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二、学术队伍情况

  学科师资梯队合理,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彭江云、汤小虎、李兆福、郭利华、温伟波)、硕士生导师51人,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拥有云岭名医1人,云南省名中医21人、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50岁以下导师占比25%,博士占比21.43%;博士生导师占比14.29%。其中中医内科学术负责人为彭江云教授,近5年来,学位点发展了一批骨干导师,这批骨干导师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其学术水平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力。

  三、科研及成果情况

  自被批准为硕士学位点以来至2018年4月,已结题或承担国家级其他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云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57项;目前在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8项:(1)风湿病学方向8项(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专项项目1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2)肿瘤病方向2项;(3)急症学方向1项;(4)老年病及津液病方向15项(含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5)肾病学方向3项(含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2013-2018年期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云南省中医唯一的一等奖:2014年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三等奖1项(2015年桂枝复方配伍组合及其病证治的相关性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一项(风湿科团队项目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和临床应用项目;)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3项:①2012年 一种治疗常见风湿病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专利号201010185717X;②2013年 一种带摄像头的肠滴管,专利号 ZL201220376009.9;③2015年用中药制备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药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310179150.9),专利申请受理1项(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1份,发明创造名称:温中固本穴位贴膏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或专利号:20140526970.5)。

  四、培养研究生情况

  中医内科学位点的学生培养、管理及学生就业工作均排在省内前列。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每年报到率都在99%以上。学位点已经建成健全的奖助体系,2013年至今,学位点对具备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达到国家助学金100%覆盖。临床医学院设立有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级奖学金、武达观奖学金、圣爱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等奖学金,并制定具体的评选细则。研究生学生培养质量监督机制完善,职能明确,运转高效。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可靠。近五年论文省级抽检合格率100%,盲评通过率也达到100%。每年均有不少于1篇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学位点研究生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满意度均达到96%以上。 近年来,我院毕业中医内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五、主要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一:内科急症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脓毒性休克、急性肺损伤、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等内科常见急症的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

  2.研究方向二:肺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癌等常见肺部疾病中医药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研究方向三:老年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老年性痴呆、老年肺气肿、前列腺肥大、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

  4.研究方向四:脑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出血、缺血性中风病、中枢性眩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帕金森病、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认知障碍、抑郁、失眠、头痛等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和疾病中医药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5.研究方向五:风湿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成人still病、白塞病、骨质疏松、系统性硬化症、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临床常见风湿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

  6.研究方向六:肾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慢性肾衰竭、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病等肾脏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7.研究方向七:脾胃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胃食管返流病、其它食管疾病(食道裂孔疝、食管痉挛、贲门失迟缓综合征、食道癌)、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贫血、功能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肠预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以及大肠癌等常见、疑难脾胃病的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

  8.研究方向八:津液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等常见疾病中医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9.研究方向九:肿瘤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肺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宫颈癌、胰腺癌、胆囊癌、鼻咽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

  10.研究方向十:肝胆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腹水、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常见肝胆病中医药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1.研究方向十一:心血管病的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高血压病、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炎与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包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血脂异常、晕厥、肺源性心脏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中医药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六、学科优势特色

  (一)学科研究方向设置完善

  本学科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长期从事内科常见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学科已形成中医风湿病、肾病、肿瘤病、急症、老年病、肺病、心血管、脑病、内分泌、脾胃病、肝胆病等11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研究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这11个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临床各系统多发病、常见病的内容。各个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都形成了完备的科研、教学、临床体系。

  (二)重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中医内科学目前的11个研究方向,各方向均有省级名老中医指导。各个方向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在科研、教学及临床上均充分利用到名老中医这一宝贵资源,邀请名老中医指导临床,定期 查房;不断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学术思想;发掘、开发名老中医经验方药;不断传承和发挥各名家的经验和思想。目前部分方向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其中以风湿病方向、老年病方向、肿瘤方向成果最突出。

  (三)各方向特色鲜明

  1.研究方向一:内科急症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在传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中医特色为主,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础及临床研究,形成了以菌、毒、炎、脏并治法、预扶正气、维护络脉、强主逐寇、分层扭转法救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以通腑泻肺法救治重症胰腺炎、ARDS等内科急危重症的救治特色。

  2.研究方向二:心肺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重点研究肺系疾病、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对中医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具有丰富独到的经验。形成了慢性支气管炎初期以解表驱邪为先,表邪已解以宣肺祛痰为治,久咳则养阴润肺为主的分期治疗三步法则;在扶阳理论指导下,运用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肺纤维化;中西药联用在扶阳理论指导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论治调律的方法来治疗心律失常以及采用熄风通络、清热泻肝、益气活血分期分层论治高血压的治疗特色。治疗中既突出中医治疗常见心肺疾病的特色和优势,又客观地体现了中医理论在该类多发病、常见病的临床研究优势。现已形成以中医药干预治疗慢性咳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为主的研究方向。

  3.研究方向三:老年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坚持中医特色,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前列腺增生症、冠心病、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老年性便秘等疾病具有丰富经验及特色,疗效显著,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向。

  4.研究方向四:脑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以探索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破瘀醒神法及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扶正护脑法、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炎的清热解毒法、治疗帕金森的益气和血填精补髓法、治疗中枢性眩晕的补气补血补阳化瘀法、治疗抑郁焦虑的疏肝理气清热安神法,以及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活血化痰醒脑法等为研究特色。学科居于国内先进及省内领先水平。

  5.研究方向五:风湿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在继承云南扶阳流派学术思想,传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益气养血法治疗骨关节炎、寒热分消法治疗痛风、温阳活血法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益肾养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色疗法,形成了辨证施治内服中药,敷贴封包外用理疗,杂合以治特色鲜明的风湿病专科。学科居国内中医风湿界领先水平。

  6.研究方向六:肾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在传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脾益肾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益气养阴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等特色。同时既尊重中医药的规律,突出中医肾病的特点;又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学科优势,以早期干预、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为研究指导思想,形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尿路感染及肾病综合征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病等方向的研究。

  7.研究方向七:脾胃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在传承国家级名老中医脾胃病从气论治、降逆和胃法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癌前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肠预激综合征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脾胃病中医诊疗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8.研究方向八:津液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主要依托科室对津液病的防治研究既尊重中医药的规律,突出中医药治疗津液病的特点,又积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开展重点疾病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综合疗法干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自身免疫性曱状腺病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有自己研发的制剂,形成了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自身免疫性曱状腺病4个研究方向。

  9.研究方向九:肿瘤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突出中医辨病辨证施治的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遵循以人为本的综合治疗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扶正抑癌、分段论治、中药内服外用、标本兼治等具有自己成熟特色优势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在中西医结合控制癌痛、胸腹腔、膀胱中药灌注、瘤体注射、配合手术、放化疗减毒增效,提高患者临床获益,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现已形成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0.研究方向十:肝胆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在传承国家级名老中医肝病从气论治、胆病从疮疡论治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着)、肝硬化(积聚)、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癖)、病毒性肝炎(肝瘟)、慢性胆囊炎(胆胀)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肝胆病中医诊疗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1.研究方向十一:心血管病的防治研究

  【优势特色】本方向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学科发展道路,重点研究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规律,特别是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等疾病具有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治疗中注重运用中医整体思维,平衡脏腑阴阳,因人制宜,标本兼顾,内外合治,准确辨证论治,多靶点调节、保护靶器官、治未病、中西结合减毒增效的中西医治疗优势为研究特色,既突出了中医理论在治疗心系疾病疾病中的指导意义,又客观的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常见多发病临床研究中的优势。在扶阳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综合疗法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PCI术后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形成了分期分层论治高血压,在不同的时期采用熄风通络、清热泻肝、益气活血的治疗特色;中西药联用治疗;中医辨证论治调律的方法治疗;的中医药干预治疗等。形成了以中医药干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PCI术后的研究方向,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分期分层论治的治疗特色为主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