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
一、历史沿革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其学科建设以骨伤科临床工作为基础,以围绕骨伤科临床常见多发病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从临床中来,通过科学、规范的研究,再回到临床中去,让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连通。自2007年开始进行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来,学术思想及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已完成多项科研成果及教材建设工作,并在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学科建设中与全国绝大多数多所中医药院校建立了良好地学术、技术合作关系。并将继续沿着来自临床,服务临床,为临床输送更多熟练掌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及能力,具有一定临床技能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而努力。
目前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专业拥有硕士生导师6名。
二、学术队伍情况
目前本学科专、兼职教师22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9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云岭名医1名,云南省名中医2名,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1名。
三、科研及成果情况
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卫生厅课题项目10余项,其中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加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卫生部中医研究生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精品教材、.西部精品教材等二十余部教材的编写,其中主编1人次,副主编7人次,编委13人次。
四、培养研究生情况
近5年来,本学科共培养硕士研究生58名,现已毕业研究生28名,在读研究生30名。毕业研究生中多名研究生获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论文获省市级及校级课外学术活动奖项及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奖;多名在读研究生获国家级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伍达观奖学金及多种校级奖学金及多种校级比赛奖励。目前已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均就业省内外各医疗机构及大专院校,为医疗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骨伤医学教育一直是本学科的重要工作之一,学科每年承担云南中医学院临床专业骨伤科相关理论教学任务及临床实践教学任务近两千教学学时,《中医骨伤科学》是云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学科在理论教学中率先在云南省尝试将骨伤专业研究生培养为创伤标准化伤员;在本科创伤急救的理论教学及社会化的应急就能培训中运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极大地锻炼了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技能。
五、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目前本学科主要形成了以下8个研究方向:
1.骨折愈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2.骨与关节疾病及损伤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3.颈肩腰腿痛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4.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及相关研究;
5.颈肩腰腿痛的发病机理及中医药防治研究;
6.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基础研究;
7.骨伤科微创手术及器械的相关基础研究;
8.中医骨伤科学文献研究。
六、学科优势特色
1.临床优势: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骨科是国家中管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有一个骨科中心,共有四个临床病区,现展开病床200张,每年收治各类骨科病患五千余人次,能够在医院相关科室的配合支持下,完成对骨科创伤、骨病、小儿骨科、老年骨关节疾病及骨质疏松、矫形及脊柱、关节疾病等的全面治疗,既能有效进行中医传统的手法治疗、内外用药,也能开展骨科的各类手术治疗。
2.教学优势:依托云南中医学院,建设临床医学院骨伤科学教研室,完成临床医学专业从专科到硕士研究生的骨科方向专业理论教学,计开设《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骨伤手术学》《骨科临床进展》《骨科实用技术》《中医骨病学》《中医筋伤学》及《灾难意识及应急技能》等多门课程,其中《中医骨伤科学》被评为云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灾难意识及应急技能》成为研究生教学重要课程。同时创造性地在云南省率先将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为标准化伤员(SP)用于本科理论教学及实践训练,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中医骨伤科教学工作在云南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3.科研优势:作为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秉承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根本,努力做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理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设有;云南省中医骨关节病诊疗中心;云南省中医骨伤科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主持云南省中医骨伤科中仅有的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省部级等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并能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较好地支撑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及教育;
4.社会责任:云南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内陆高原省份,骨伤科利用多年临床及教学积累及专业养成,把救急助困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近十年仅抗震救灾就派出四十余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参加救援,同时,与相关单位及部门合作,进行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技能(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培训,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成立云南省中医应急技能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