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设置

中西医结合临床

发布日期:2021-05-13 15:37:20点击量: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是2000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伤科和五官科六个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临床是我院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优势学科,学术梯队的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基础知识扎实,治学作风严谨,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法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该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如下: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

  本学科拥有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1个(风湿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中医痹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老年病学)、重点中医专科3个(风湿病科、肿瘤科、老年病科)、中西医结合急诊和传染病临床基地各1个、中医特色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3个(风湿病、老年病、肾病)、学术流派工作室1个(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2个(吴生元、孟如工作室)、在建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4个(陈乔林、罗铨、龙祖宏、赵淳工作室);有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9个、中医名科4个、云南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分基地3个(痹病、肾病、肿瘤)、云南省卫生系统内设研究所1个(风湿病)、研究中心3个(肾病、急症、老年病)、云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研究中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目前已形成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老年病、急诊医学、脾胃病、肺病、心病、肿瘤、肾病、脑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11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研究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40余名,培养硕士研究生百余名。本学科有云南省名中医1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上百项。人才、技术优势集中,具有培养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所需的良好教育资源。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妇科

  本方向现有国家级名医工作室2个、云南省名医工作室各2个、云南省荣誉名中医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为特色,配备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等设备,为培养中西医结合妇科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妇科生理病理的研究;②妇科常见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③妇科方剂疗效与机理的研究。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儿科

  本方向现有导师5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1人、云南省名中医1人,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常见病、疑难病及预防保健等方面凸显特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厅级科研项目,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氛围,拥有儿科独立模拟实验室,具备培养中西医结合儿科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条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常见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小儿心理行为异常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

  本方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9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人。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科研项目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云南省科技计划、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学科拥有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个、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1个、云南省中医重点专科3个、云南省中医名科1个、云南省中西医结合男科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中医皮肤病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中医男科学科创新团队1个。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男性疾病、皮肤性病、肛肠疾病、乳腺疾病、普通外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五)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科

  本方向以骨科临床工作为基础,围绕骨伤科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从临床中来,通过科学、规范的研究,再回到临床中去,让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连通。自2000年开始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来,导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有硕士生导师13名,其中本院导师8名,外院导师5名。学术思想及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已完成多项科研成果及教材建设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及相关研究;②颈肩腰腿痛的发病机理及中医药防治研究;③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基础研究;④骨伤科微创手术及器械的相关基础研究;⑤中医骨伤科文献研究。

  (六)中西医结合临床五官科

   本方向既注重中西医结合特色,又注重重点专病的研究。师资队伍具有云南省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多名,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国家级、省厅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已形成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五官科临床、教学、科研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眼科疾病的防治与研究;②耳鼻喉科疾病的防治与研究。